【深圳社工领域服务报告】残障康复领域服务报告

2024-08-19 09:17: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深圳社工领域服务报告】残障康复领域服务报告深圳残障康复社工服务自2007年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经过十三年来的发展,目前深圳共有25家社工服务机构开展残障康复社工服务,残障康复领域社工达411人。深圳残障康复领域社工分布在各社区、各区残联、街道职业康复服务中心、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残障人士就业所、特殊学校等场所,为残障人士及家属、社区居民开展残障人士康复训练与心理辅导、资源链接与就业增能、文体康娱活动、家属及照顾者支持、社区教育与倡导等五大类服务,助力残障人士更好地解决身心问题,提升能力及融入社会。

  根据残障人士的生活照料需求,配置生活照料员为社区残障人士(家中无人照顾或家属需要上班)提供临时生活照料服务,主要包括:用餐、午休、服药监督、康复服务等,确保服务对象的人身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属的生活照顾压力。

  因残障人士的生理、心理、行动、人际沟通、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残障人士呈现焦虑、自卑、抑郁、暴躁等情绪,社工主要通过探访、个案、即时辅导等服务方式,引入沙盘、绘画、园艺等服务技术,为残障人士提供精神慰藉及心理疏导服务,协助其缓解情绪,掌握常用的情绪缓解方法。

  社工根据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在社会参与、社区融入及人际沟通等方面的需求,组织开展社区活动,如:国际助残日大型文艺汇演、地铁体验日、踏青春游、义工等,不断提升残疾人融入社区和社会的能力。

  为了减缓机体功能的衰退,残障人士需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康复师从专业角度评估其康复需求,为有需要的残障人士提供康复服务,如:功能康复、理疗、入户康复、康复知识普及等服务,恢复及保持残障人士的身体功能。

  社工在调研中发现,残障人士的家属在照顾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照顾时间长。有些残障人士需要终身照顾,照顾者身体较为劳累和疲惫;2.照顾者缺乏日常护理、沟通技能。为此,社工为照顾者提供相关服务,如:瑜伽小组、心理辅导、外出活动等,以缓解照顾者压力。

  社工们致力于推动残障人士就业(辅助性就业、创业等),从根本上实现残障人士的社区和社会融入,主要为庇护性就业(庇护工场)和社会性就业,并根据残障人士的能力和爱好,开展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其从事职业的能力。

  为深入了解服务对象基本状况,精准掌握需求,切实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困难,残障康复领域社工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开展需求调查,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阵地的硬件建设提供专业意见。同时,社工以调研结果为依据,针对重度残障人士、轻中度残障人士、有需要的残障人士家属及社会大众4个类别的服务对象,形成了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康复训练、社会适应训练江南·体育官网、精神慰藉、文化娱乐、辅助就业、配餐就餐等8大类18细项服务内容,有序推进。

  2018年,深圳已经全面建成街道级残疾人日间照料及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驻点中心的社工服务团队在街道社会事务办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整合资源、联动各方的专业优势,积极与社区工作站、辖区综合医院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辖区中小学、爱心企业、社会团体和专业人士(律师、茶艺师、媒体记者等)建立合作关系,促进资源下沉、服务联动、共建共享。同时社工团队还积极配合民政系统、残联系统动态反馈需求、定期盘点数据、贯彻政策要求,以及鼓励、支持、发动服务对象参与各项残疾人比赛,向社会大众展现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正面风貌,促进社会融合。

  残障康复领域社工服务团队人员涵盖社会工作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护理员、保洁员、保安员等,以“个案管理”为主要工作模式,为每一位建档残障人士选派符合条件的个案经理,联合辖区医师、护师、律师等为辖区服务对象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专业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跨专业沟通机制,建立了个案管理工作规范,总结了一批领域典型案例,能够较好地厘清专业服务流程、提高专业合作效率、改善服务效果。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残障康复领域社工服务对象满意度达95%以上,合作伙伴满意度达91%以上,该领域专业服务成效得到各利益相关方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残障康复领域社工服务主要以残障人士社会福利机构、各级职业康复服务中心为阵地,重点服务对象是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同时向社会大众传递伤健共融的价值理念,当前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专项服务,包括促进残障人士潜能开发的“凤凰涅槃”——社区残障人士艺术团、“明叔饼房”残障人士烘焙社企孵化等、面向残障人士就业创业的“创益公社”——社区残障人士能力提升计划、“无声杂货铺”、关注长期照护压力的“喘息服务”——残障人士家属支援计划等,以及聚焦残障青少年的残障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等,还引入农疗技术、园艺治疗等多元手法,探索兼顾康复治疗、潜能开发与社会参与的服务路径,取得了一定成绩。

  “思杏,小小(化名)跟女儿吵架了,情绪非常不好,在家里像要,好危险,女儿又一直哭,我们怎么劝都没用,你能过来下吗?”电话那头的社区工作人员言语间很着急。“好,我尽快赶回去,你们一定先保证她俩的安全!”挂完电话,社工思杏马上打车往回赶。下了车,思杏一路小跑到小小家,看到她女儿躺在地上不停哭喊,窗帘被扯落在地。小小的额头有明显淤伤,嘴里还念念有词:“我干脆离开这个世界好了。”说着就去拿菜刀,被制止后又趁机服下一整瓶,思杏立即为她进行了催吐。随后,思杏和同伴分别安抚母女俩……离开小小家时,已是深夜十二点多。

  小小,女,离异,育有一女,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因发生危机事件,由社区工作站转介至社工。社工通过NGASR风险评估表对其进行测量后,发现其处于极高风险程度,社工启动危机介入服务,首先解除危机,其次构建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

  首先,社工从小小家的环境入手,对刀具、以及可能的风险物品进行了整理和控制,同时,每天早晚访视并不断与小小做“安全约定”——“小小,今天你状态不错哦,明天我们再来看你,你一定会更好的对吗?”“嗯,这些天有你们陪我,帮我解决女儿的问题,我感觉心里好受了很多。”小小微笑着说。“不过现在吃的药我感觉有点不舒服。”这句略显突然的话,似乎让服务进入了另一个情境,社工联系社区康复医生、主治医院主任,制定新的服药方案,并监督案主规范服药。

  其次,社工协助小小改善案主与女儿的关系,构建家庭支持网络。“唉,女儿最近都不怎么听我的,她可能不爱我也不需要我了。还有,我怎么越来越胖?还经常腹痛,是不是有什么病啊?”社工从感受表达入手、回顾以往幸福历程、适时分享自己的经历,并通过角色扮演,让母女俩意识到,原来她们是幸福的。

  案主小许(化名),15岁,患轻度自闭症,就读于特殊学校,因其在公共场所出现或暴露隐私部位行为,且情绪激动并伴随自伤行为,由班主任转介至社工。社工根据心智障碍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服务对象易于理解的服务手法——社交故事疗法开展个案辅导,包括:编写/共读/共写社交故事、鼓励案主在真实情景中运用等具体实施步骤,逐步协助案主进行情绪和行为改善。

  在服务过程中,社工观察发现小许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支持环境的改变,都会对个案的服务成效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一方面,社工与案主的父亲进行个别面谈,向其介绍服务计划,邀请其参与个案辅导,给予案主母亲支持,很快得到案主父亲的同意,在个案辅导中,案主父亲发挥了很好的正向促进作用,并由此改善了案主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社工运用了家庭辅导员、老师、父母等关键环境因素,通过联合服务策略,协同改善案主的行为偏差问题。以上两个重要方面的改善,促进个案取得良好的预期服务成效,通过前后测对比,案主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获得较大的改善。

  心智障碍者的需求是多元、复杂且变化的,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心智障碍者,社工需要提供持续性的辅导服务,协助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属提升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董姐(化名)失去了右腿,曾经一个爱笑爱唱、事业有成的女强人,顷刻间成了需要人照顾的残障人士,她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将自己关在家里长达7年时间,郁郁寡欢、不愿见人。

  原慈善公益网派驻新安街道职康社工对董姐的情绪状态深感担忧,与董姐多次沟通并制定身心康复计划,邀请她到街道职康中心进行康复训练,鼓励参与中心活动,慢慢的她被中心融洽积极的气氛感染了,重拾信心,积极参加职康举办的文艺活动。在一次区残联系统的残障人士大型文艺汇演中,董姐担任主唱的歌舞剧获得了一等奖,她深受鼓舞、更加自信,随后参加了射击运动训练,获得了一枚银牌和一枚铜牌。

  现在的董姐不再郁郁寡欢,脸上时常洋溢着笑容,还常与社工一起去服务有需要的残障人士。她说:“社工让我知道助人自助,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影响更多的生命,希望有一天残疾人也可以像健全人一样华丽地、自信地站在社会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该项目初创于2019年,是由新湖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发起、深圳市北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该中心社工团队协助策划运营。项目依托职康中心,以残障人士的康复、社交、认知、情绪等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资源,引入园艺治疗的专业服务技术,制定科学的疗愈计划。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项目取得良好的服务成效,一方面,新的服务方式有效弥补了传统服务形式枯燥、单调的缺点,残障人士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社工根据残障人士的需求,以五感(视、听、嗅、触、味)为基础,选取不同的植物进行种植,过程中观察参与者的情绪、认知、社交等变化,通过前后测对比,参与者的情绪、认知、交往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目前,项目累计种植植物20余种,服务达1081人次。未来社工们将持续探索园艺治疗在残障人士身心疗愈方面的实践和研究,连结社会力量,推动该品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初创于2017年,是由新湖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发起、深圳市北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该中心社工团队协助策划运营。目前项目共有成员20余名,聚焦辖区身心障碍者的特长、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引入艺术的方式,一方面增强身心障碍者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鼓励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向社会大众展示其积极正向的一面。目前,项目共打造了非洲鼓、哑剧、手语、合唱、独舞等15个节目,受邀赴光明区不同社区展演19场,累计参与285人次,获省、市、区媒体报道约20余次,形成了较好的区域影响力和美誉度。

  该项目初创于2019年3月,是由马田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名听说障碍者发起、深圳市光明区壹家亲社工服务中心驻该中心社工团队协助策划运营。目前项目已联动10名身心障碍者共同参与,秉持“无声世界,有形温暖”的理念,围绕文创研发和无声教学两方面,通过成果展示、“无声手工”制作、“一人一力”纽扣画助力、乐捐倡导、公益义卖/拍卖等体验式服务,一方面搭建身心障碍者融入社区和社会的平台;另一方面促进身心障碍者增能、增收,增强其自信心。

  截至2020年11月,“无声杂货铺”项目共售出357件手工作品,合计金额14787元。此外,身心障碍者亦积极参与不同比赛,共获得8个比赛奖项,据不完全统计,该项目获得南方+、深圳晚报、深圳商报、深圳市残联网、宝安日报、绿色光明网、光明融媒等多个媒体报道24篇。

  《深圳市关于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的若干措施》的发布,对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和专业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残障康复领域社工们需在总结过去十三年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夯实基础服务,转变服务视角,创新服务手法,联合不同界别的力量(社工、专家、学者、残联等)构建残障康复领域的服务体系规划,为残障康复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奠定基础,为残障康复领域服务的深化发展提供指引与参考。

  回顾残障康复领域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社工们要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必须坚持一个核心,即: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只有构建来自不同学科(社会工作、康复、心理、特殊教育等)的社工人才队伍,才能保障社工服务可以有效回应需求、解决问题,赢得采购方信任,以换取高支持度的专业发展空间;其次,社工们要充分运用好“机构”和“社区”两大服务阵地,高效地配置社会资源,通过服务实现“恢复及发展残障人士社会功能”的最终目标;最后社工们要建立“社工交流平台”“专业技术支持平台”“社会资源整合平台”三个平台,更好的推动及支持专业服务发展。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开展社区教育与社会倡导仍然是残障康复领域服务者们的重要任务和职责,社工们需要联结来自政、商、社的社会力量,通过形式丰富的社会倡导服务,向社会大众普及知识,降低社会公众对残障人士的误解、歧视与排斥,提升社会各界对残障人士的接纳,营造残健共融的友好社会环境。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