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瑜伽八大体系介绍
瑜伽八大体系介绍首先,帕谭佳里列出了一些道德法则,从而使修习者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八部瑜伽的持戒法和守意法——包含十项规条。其中持戒法的五项是:非暴力,不妄语,不偷窃,贞守及戒贪着。
非暴力:字面意思是“不伤害”或“非暴力”。通常,人们认为非暴力指的仅仅是躯体活动的暴力行为,但在瑜伽经典中,非暴力要在思想、言语以及行动三个层面上加以修习。
帕谭佳里瑜伽的第五部分是撤回法,收摄或控制感官。在外在活动中,心意通过五个感官接受外在对象,即看、听、触摸、尝、嗅。感官和其对象之间的互动就像风吹拂着心意之湖的水面,泛起涟漪。通过收摄感官这一方法,修习者能够随自己的意志将注意力转向内心,使心意不受打扰。
自足: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即使一个乞丐也可以像国王一样的生活。实际上,正是人的诸多使自己在精神上成为一个乞丐,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自足并不意味着人应该消极或不活动,自足精神的修习必须伴随无私的活动。
苦行: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产生热量。一位施行严苛苦行的瑜伽师可以从身体里产生热量,即使他浸泡在喜马拉雅山的雪水中,他的身体也仍然温暖健康。因此,苦行不应该理解为自虐。《博伽梵歌》中清楚的指出,瑜伽既不是为那些沉溺于肉体享受的人,也不是为那些折磨肉体的人所修习的。一位真正的瑜伽师,他一生都积极的过着健康的节制生活。因此,渐渐的,他身体里封锁的玄密力量就会释放出来。通过这些玄密力量,瑜伽师可以轻易抵挡极端严寒,或者可以长时间不吃不喝,甚至不呼吸。但是,除非这些玄密力量自己显露出来,否则试图去模仿这些苦行的成就是徒劳无益的。实际上,超自然力量并不是苦行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出让自己一生都过着节制生活的诚挚热情。
呼吸法:“普茹阿纳” 这个词由梵文词根“ana”和前缀“pra”组成。“ana”的意思是“驱动或振动”,“pra”意为“首要”。因此,“普茹阿纳”的意思是“首要的能量”。任何活动或运动都是“普茹阿纳”——生命力——的展示。世界上所有的动力,包括生物体,都是这种生命力的展示或表现。所有躯
向至尊存在皈依:向至尊存在皈依,这是使人免于依附、错误的认同以及“我是行为者”这种观念的最好方法。修习皈依,就要对心中的至尊存在建立信心、培养奉爱。
本质上,通过遵守持戒法和守意法的规条,修习者就会以圣洁的美德取代本能冲动的驱使,?而斩断罪恶生活的四条支柱:
不贪着:通常被误认为“放弃所有物质拥有”,但这个词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态度,而不是外在的行为。“贪着”是不满足、不安全感、依附以及贪婪的表现。一个一生都在不断渴求获得更多更多世间事物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满足
的,因为之火永不平息。一个总是贪婪不满,欲壑难填的人忘记了这一点:一餐之食无非斗米,一眠之地无非七尺。
三摩地有两个阶段,分别是“有物欲三摩地” 和“无物欲三摩地”。萨彼伽阶段的三摩地意味着“带着种子”的三摩地。在这一阶段,修行者还抱有与至尊者不同的利益观,自私的和贪执仍然像休眠的种子一样潜伏着。
只有当“琪塔”变得纯粹——镜中倒影彻底消失时,人才能与超灵建立联接。在这一意识状态下,个体灵魂与“全能的存在”联接起来。然而,如果人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明白自己是至尊控制者的从属物,他会落入陷阱,误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全能的存在”。由于这种不纯净的倾向,他的意识状态就像是镜中的倒影一样,这一点在前面的章节里讨论过。他会为自己获得的神秘力量而骄傲,而实际上,那本来是属于至尊控制者的。瑜伽师如果还有这样的骄傲,他只能继续留在生死轮回中的物质世界。
呼吸的科学和精微的能量管道密切相关。瑜伽师们认为,身体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能量场,但只有非常微小的一部分能量在被使用,绝大部分都处于休眠状态。然而,通过呼吸法,修习者(就如中国的气功师)就能彻底开发能量场,扩展自己的能量或随心使用。
这就是帕谭佳里瑜伽的前四个部分:持戒法、守意法、体位法、呼吸法,人们常把这四个步骤?称为哈塔瑜伽。
研读经典:研经,包括学习经典,从圣人和贤者处聆听,以及根据经典的启示来认识身边的事物。正确的研经修习需要辨别力,这意味着即不应该盲目的?受,也不应该对知识的来源进行吹毛求疵的批判。人应该将超然教导的精髓收集起来,妥善运用,使自己在修习上不断进步。如果没有辨别力,就一定会为来自不同典籍不同权威的互相矛盾的教导而迷惑。因此,正确的学习是一种技巧,必须向那些已经精通典籍的人学习。
超过基本所需,其他的拥有物就是负担,我们不得不战战兢兢地维护这些财产,而不是享受。一个欲求超过所需的人就像贼,总是觊觎别人的东西。不贪着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也不是说要放弃所有钱财;不拥有只是意味着人不应该执着于他所拥有的一切。
守意法的五项规条帮助修习者规范生活习惯,管理好自己的个性,使之成为统一协调的整体。守意法包括洁净,自足,苦行,研读经典以及向至尊存在皈依。这五项守意法的规条使人在躯体上、精神上、心灵上都变得强壮有力。
帕谭佳里瑜伽的第七部分是入定法。冥想是专注的高级阶段,即专注于单一对象而不间断。在这个阶段,心意变得完全专?,而通过专一,瑜伽师能够接近超灵。
三摩地这一阶段超越世俗的想法和感受,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与至尊灵魂相联接。在三摩地中,人抛弃所有的束缚,享受永恒的快乐。这并不意味着融合而失去个体性。瑜伽师们将三摩地视作修行者的玄密。
不妄语:根据帕谭佳里瑜伽,人应该在思想、言语以及行动三个层面上对别人,也对自己真诚无欺。瑜伽学生被教导应该心口一致,言行一致。有时候,人们撒谎是出于无心,或者为了开玩笑,甚或只是想闲言碎语。但这些谎言就像种子?样,会生根发芽,总有一天撒谎的行为就会习惯成自然。结果,由于这不真诚的本性,一个人甚至连他自己都不能相信。
若要达致这一目标,帕谭佳里的瑜伽体系建议,修习者应该将所有感官能力组织起来,以恰当和有益的方式加?应用。应该控制感官,从而获得内在的和平和快乐,这种快乐远远超越所有短暂易逝的躯体享乐。放纵的感官令心意脆弱,而如果心意不强大就无法专注在一个方向或一件事情上。一个因为物欲而心意虚弱的人无法正确的思考、恰当的说话、或合理的行为。因此,为了更高的成就,人必须将他的能量从感官对象那微不足道的吸引和中收回,将生命之力的能量转向更高的意识。
(A)除非对想专注的对象怀有极大的兴趣,否则人不可能专注在这一对象上。因此,培养兴趣是第一步。兴趣进一步会发展成爱,这样就能对专注的对象有全然的关注。
(B)反复练习是下一个必需的步骤。有规律的重复可以帮助心意自发的顺畅流动,从不间断,这样可以帮助养成专注的习惯。比如,设定一个特定的的修习时间、选择一个喜欢的环境、保持一个合理的饮食习惯以及有规律?睡眠,这些都使心意更容易专注。
瑜伽体位基本分为两类:一种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一种是为了冥想。帕谭佳里瑜伽的评注者指出,只有少数几个姿势是为了帮助冥想,但是后来的瑜伽经典中,呈现出完整的体位修习法,以使修习者身体健康,精神平和。经典体位一共有84个,但其中只有4个是用于修习冥想。这四个是简易坐、吉祥坐、莲花坐以及至善坐。在所有冥想体位中,重点都是保持头、颈、躯干挺直。这样脊椎就能保持直立一线,从而能稳定舒适的保持姿势,将氧气消耗减至最低,并有助于打通体内的七个能量之轮。
(C)下一步,每次修习的时候,保持同一个挺直、稳定、舒适的坐姿,使用平缓、深沉的腹式呼吸,这样做有助于躯体和心意保持平和而警觉。
(D)最后,保持心意平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思绪万千的心意无法专注。不依附外在的对象,而观想内在的身体和精神的活动有助于心意平静,心智成熟。
不偷窃:这一修习在很大程度上会帮助人修习不依附及不贪着。实际上,不偷窃是“满足”的反面解释,因为当一个人知足的时候,他就不会再欲求其他财产。这样的人认为,无论他拥有什么都已足够,而且他不会让自己被物欲和贪婪驱使,通过非法手段去获取他物。
贞守:字面意思是“在梵觉中活动”。人活动时明白“我不是这个躯体”,他便被称做“贞守生”。贞守一般译为“禁欲”,但禁欲只是这个词的一个方面。禁欲本身并不是目标;目标是通过控制感官,获得更深层的内在觉悟。在帕谭佳里瑜伽中,贞守这个词有更广泛的含义,即只去做那些能有助于达致人生最高目标的活动。然而,只有当一个人的心意完全免于所有感官的时候,贞守才有可能实现,尤其是性欲,性欲是最强烈的感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会带来最具破坏性的结果。不正当的性活动会挥霍耗尽重要的生命能量,而这些能量本该用于获得更高的意识。
体位法:瑜伽体位使人身体健康,内心和谐。瑜伽体位要和持戒法、守意法以及其他帕谭佳里瑜伽部分一起修习,因为如果没有这一体系的其他方面,瑜伽体位则仅仅是锻炼身体,无法提供应有的益处。在开始体位修习之前,应该先掌握持戒法和守意法,但是现今许多所谓的瑜伽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因此,瑜伽体位基本上已经沦为一种健身方式。瑜伽体位并不是为了让身材更苗条,而实际上是为这一瑜伽体系中更高的目标做好重要的准备工作。瑜伽的最高目标是三摩地。冥想姿势使人舒适稳定的长时间打坐,通过保持头、颈、躯干挺直一线,就能顺畅的调解呼吸,使心意从感官上撤回,从而专注内心,这样,三摩地(连续的神定)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体和精神上的活动都是由这一动力驱使,因此,普茹阿纳激活并维系着躯体和心意。普茹阿纳是所有生物功能背后的根基。后世的瑜伽著作发展出高度完善的普茹阿纳科学,瑜伽师们以此建立起躯体和心意的联系,并激活两者,使其充满活力。由于呼吸是这一生命力最粗糙的展示,所以普茹阿纳的科学又被称做呼吸的科学。持续的调节呼吸可以强化神经系统,协调所有精神活动。
然而,在“无物欲三摩地”?段,或无种子三摩地中,修行者的意识与至尊控制者完全相联。这样的瑜伽师抛弃了所有物质的,只为至尊控制者服务,他便成为至尊者的纯粹奉献者。依靠至尊者的仁慈,他有资格进入永恒的灵性国度——外琨塔。
洁净:在瑜伽科学的典籍中,洁净既指身体的洁净,也包括精神上的纯净。身体的洁净使人远离病患,而精神的纯净使人避免心力耗散。身体的洁净容易做到,但要想获得精神的纯净就要下很大力气,这有赖于灵性的思考、警觉以及辨别力。瑜伽体系特别强调培养精神的纯净,因为如果没有这作为基础,专注和内省都是不可能的,而也正是因为精神纯净的缺乏,才会滋生出身心失调的疾病以及情绪的扰动。
当感官和心意已经从外在事物上收摄回来,这时候心意就必须指向一个既定的方?。精神专注,即帕谭佳里瑜伽的第六部分,通过这一程序,修习者控制四处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定的心意,将其全神贯注于更深入的内在世界。为了更便于修习这一程序,修习者往往选择一个合适的媒介,比如一个曼陀、一幅画像、身体中的某点等等。在不受管制的放松状态下,过往累积在心中的感受会浮到表面,扰乱心意,使之无法稳处一种思绪中。在日常生活中,人总是无意识的或不控制的专注于这个那个。举例来说,在极度快乐或悲伤的时候,心意就会专注于一种思绪之中。但这种外在的专注受各种原因驱动,比如不纯粹的情绪、本能、或者一时的冲动,因此算不上瑜伽的专注。根据帕谭佳里,专注是内在心意的活动,而且完全处于自由意志的引导之下。
无论何时,只要感官和感官对象接触,心意就无可避免的参与其中,所以收摄感官实际上是指收摄心意。因此,维亚萨?戴瓦,在他的《瑜伽经》评注里写到江南·体育,当失去与感官对象的联系的时候,感官就会专注于心意。一旦心意得以控制,就不需要再额外费力去控制感官。正如蜂后(心意)飞起来的时候,所有的蜜蜂(感官)都跟着飞舞,而当她栖息的时候,所有蜜蜂也都停落在她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