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新媒体时代也是主流媒体的新时代
新媒体时代也是主流媒体的新时代新媒体时代,拼的依然是“两个场”现场+立场。融合发展之下,今后只有两种媒体: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媒体和没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媒体。传播生态大变局的时候,关键是要做好自己。定力与努力将决定我们能否将新媒体时代嬗变为主流媒体凤凰涅槃的新时代。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派出100多路400多名记者开展“新春走基层”,在《新闻联播》、新闻频道持续推出了《厉害了我的国》《一路回家》《家是什么》《零点后的中国》《说句心里话》《天下父母》等系列报道,在新闻频道晚间时段推出《家和万事兴》大型直播互动节目。记者深入基层,聚焦家国情怀;百姓走上荧屏,表达真情实感。节目走心动人,引发了亿万观众的共鸣,并持续成为网络热词和热搜话题,引领新春场。
有网友感叹“没想到看《新闻联播》要哭好几次”,有网友直呼“春节期间像追剧一样追《新闻联播》,厉害了Word央视”。“新春走基层”报道收视突出,较去年同期提高27%以上;除夕到初二这三天《新闻联播》收视率较去年春节提升98%。央视新媒体平台推送原创稿件150篇,多个系列被全网集体转发,总阅读量4.75亿。
去年,做外卖的“饿了么”在其微信公号发了一篇“社论”,庆祝记者节,笔端充满了感情,尽是对媒体行业的浪漫想象。跟评里有人说,“你一个卖饭的,写什么社论啊。”有媒体人受了刺激:“过去属于传统媒体干的事情,现在企业的新媒体平台也可以做了,媒体作为一个行业被动摇了。”毋庸讳言,互联网时代,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崛起之后,包括电视台在内的传统主流媒体受到不小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受众流失、广告流失、人才流失。甚至有预测称,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将会成为“夕阳产业”。在这样的唱衰声中,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如何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一次春节报道形成的良好传播局面或许不足以系统回答如此重大的命题,但是,新闻实践没有终点,结合现阶段的实践总结一下,沉淀一下,思考一下,对于我们汇聚力量再出发或有裨益。
传播学有议题设置理论,大意是大众传媒虽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它可以为人们确定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设置议题是媒体的基本功,也是核心竞争力。
衡量议题设置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很简单,在每天播出的上百条原创新闻当中,哪些能成为街谈巷议?每天的新闻版面,是否能与受众心目中的关注度、情感点吻合?
春节长假是13亿中国人年度性“调整呼吸”的时段,大多数的中国人在这几天里都会回归家庭。在这一氛围下,主流媒体设置合理的、有广泛共鸣的话题,并通过连续的、有次序的报道逐步把话题铺展开来,会恰逢其时地帮助人们把心中最为质朴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在场上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有益讨论和追寻。
这个春节,央视的议题设置既涉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基本面,也点出了春节文化情结的基本点。在总主题之下,七、八个报道子系列从不同维度对准百姓、对准家庭、对准祖国、对准亲情、对准感动,这些具体话题相互补充、相互呼应。而模块化的版面编排进一步把不同报道系列的内在关联,体现在编辑思想里,呈现在了屏幕上。
网友“地安门东大街”说:“《厉害了我的国》《家是什么》都非常接地气,为节日欢快的气氛增添了许多思考与感动,每次吃晚饭时收看,都不免热泪盈眶。央视新闻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很难得,平凡见真情,微小现伟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我们在设置议题时,埋藏了有张力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这样的话题让人有所感、有所思,有话说,甚至有泪想流。
即使到了新媒体时代,媒体竞争从内容上讲依然拼的是“两个场”现场+立场,拥有强大“硬实力”的央视,通过记者的全球化布局和新技术的应用,对新闻现场的抵达、捕捉和呈现日益丰富;而我们也在通过“走转改”的实践,努力提升着议题设置的“软实力”。无论是在缺乏天然报道资源的新闻淡季,还是在重大、敏感、复杂事件发生时,设置议题的能力都是媒体影响力的第一构成要素。
习总在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不能忘了人间真情”。总的话说到了普通中国人的心里,也给了我们启发,央视的新春走基层要紧紧围绕真情大义展开。我们认识到媒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首先就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做人民群众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记者走街串巷,去攀谈、去倾听,去刻画一个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又要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JN SPORTS,由现象及本质,去表达人民的整体需求。媒体要善于从大众情感的最深层寻找共鸣点、传播点,善于捕捉世道人心。
捕捉世道人心需要原汁原味、丰富多彩地反映百姓心声。记者蹲点在王府井中国照相馆,这里有当年的大学同学,每年都相约来这间照相馆拍合影。从花季到花甲,她们说:“能够走进你的生命超过十年,就是后天亲人。”这里有很多互相搀扶来拍全家福的爷爷奶奶,他们说:“家就是相濡以沫,不嫌贫、不爱富;你帮我、我帮你。”方寸之间定格着中国人的家庭观、友情观、爱情观。央视春节报道中很多感人的细节,都是对普通中国人感情最质朴真实的总结和升华,很多观众都能在央视的报道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所以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强烈共鸣。
捕捉世道人心亦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实、细腻、留白见功力。从长春到三亚的Z384次是我国南北方向里程最长的旅客列车。列车在海口进行渡海作业时,记者了解到列车长罗宇的新婚妻子就是对面那趟车上的列车员,因为工作期间不准许带手机,夫妻俩打算利用两列火车交汇的片刻,隔窗相见。记者没有打扰他们,只是用镜头忠实记录下了这一过程。后期编辑加工时,我们精心剪辑镜头语言。国人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向来含蓄,他们往往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但是身体语言却很丰富。我们要善于运用多种电视手段,去捕捉他们的眼神、动作、表情,不着痕迹地刻画人间真情。
捕捉世道人心要看得见笑点、泪点,也不应回避痛点。曲玉权是哈尔滨一城郊派出所的民警,妻子王丽晶是,他们有个3岁女儿。除夕这天夫妻俩都值班,没想到,几个小时后丈夫出警被围殴,医治无效牺牲。这是一个恶性事件、突发悲剧。我们迅速派出记者,到夫妻俩的单位展开采访,在大年初三的《新闻联播》中播发了新闻特写《你守一方平安,我守患者安康》。这个报道突破了以往节日期间单纯以喜庆、发展、进步为线索的节目选题标准,看似“违和”的报道却触碰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引发强烈共鸣,无数观众的心灵被深深震撼。
传递主流价值观只能用传统的传播手段吗?如何用新鲜的时代语言去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反映成就、进步的报道只能是宏大叙事吗?主流媒体通常注重节目的意义,还能同时做到有意思吗?节假日报道能否成为我们创新报道方式的新增长点?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把这些问号一一拉直。
海采“场景化”呈现。海采报道被称作“央视国问”。这些年来,央视记者走上街头,走到百姓身边,问幸福、问校训、问家风、问乡愁。观众们已经习惯了每逢假日有央视海采相伴,熟悉了“央视国问”的风格。今年春节我们创新节目样态,使海采实现了“场景化”呈现。《一路回家》《家是什么》延续了以往海采的真实风格,但改变了“到处扫街”的采访方式。每集选择一个具有特定代表性的场所,八十年历史的天津理发馆、厦金航线的轮渡码头、梧州的摩托车返乡大军中转站、山东的年货大集。每一个场景是一个“点”,通过蹲点海采+叙事+蒙太奇的剪辑叙事,我们聚焦每一个场景中的鲜活个体,以“点”的叠加来构筑时代全景图。
努力创新成就报道的表达方式。国家的发展进步与成就当然要长期讲、大声讲,我们需要创新的是讲成就的方式。需要避免一味地“喊口号,给观众上课”所带来的受众抵触情绪。《厉害了我的国》从报道角度上看,采取了第一人称视角表达;从标题上看,采取了颇有网络语言特点的切入方式;从拍摄手法上看,普通人代替了专业记者,杆代替了专业摄像机。但背后无法代替,反而更需要做大做强的是我们独到的议题设置能力、精雕细刻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多渠道传播的平台释放能力。
保留“意外”、保留“闲笔”。获取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报道,不妨保留“意外”、保留“闲笔”,这里需要创新的是我们的创作理念。其实火热生活中从来不缺好故事,但是很多好故事中的鲜活情节恰恰被刻板的编辑思想淡化了,甚至摧毁了。将“意外”与“闲笔”剔除之后的报道,看上去就像整容成功的韩国美女,虽然貌似完美,却又因完美而让脸失去了应有的生气。
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人在用长年坚持不懈的走基层新闻实践,回答着一些很流行的疑问、设问
主流媒体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在主流媒体的屏幕上、版面上,百姓、基层、社会现实始终是主角。
公共场上的议题设置主导权已被自媒体夺走?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能力仍然在,关键看用什么方法巩固它、加强它、创新它。
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坚持深入走基层的记者并非少数。这个队伍还在继续壮大。走基层“走出来”的事实,极大地弥补与纠正着自媒体上新闻事实的盲区与误区。
“走转改”只是一阵风,是重拾传统新闻方法?真正走到基层的新闻工作者,都能切身体会到“转”和“改”带来的收获。他们的“走”,正在成为自觉的“走”、长久的“走”、既重拾好传统又不断创新融合的“走”。
新媒体迅速发展,主流媒体成为“夕阳产业”了?春节期间,在互联网上点播最高的还是传统媒体传播过的有影响力的内容。融合发展之下,媒体不会简单以“新、旧”划分。今后只有两种媒体: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媒体,和没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