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旅游专家、中山大学副教授高俊: 海岛游是广东海洋旅游潜力板

2024-07-06 16:56:1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海洋旅游专家、中山大学副教授高俊: 海岛游是广东海洋旅游潜力板深中通道开通、南沙邮轮母港复航……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速互联互通,南下北上“双向奔赴”正让海洋资源发挥更大价值。在大湾区,海洋旅游作为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如何协同各地之力,共同推动海洋旅游提品质、树品牌、造声量?南方日报记者日前专访海洋旅游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联席主持人、中山大学副教授高俊,针对海洋旅游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展开对话。

  南方日报:目前,我国海洋旅游发展有怎样的特征?您如何看待海洋旅游在当下旅游强国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高俊:随着旅游趋势从传统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游,我国的海洋旅游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从最初的资源导向,到以“旅游+地产”为主的市场驱动,如今海洋旅游正处于3.0的创新驱动阶段,即依托创新业态吸引消费者、把握市场需求。

  多年的实践经验显示,海洋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旅游目的地打造有重要意义。比如发展最成熟的海滨游,其对沿海目的地的经济带动作用有目共睹,这些城市也更容易成为热门目的地;再比如海岛游,由于海岛的特殊区位,旅游成为串联产业、振兴渔村的重要切入口,甚至是边远海岛唯一有效的发展手段。

  在促经济方面,海洋旅游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产值上。自然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前,旅游板块已占海洋经济比重超50%,成为的第一大产业。

  从产业链角度看,作为综合性产业,海洋旅游的带动效应也十分显著。与陆地旅游不同,海洋旅游高度依赖海洋装备、海洋科技,除船舶、邮轮等交通工具,也需要冲浪板、潜水呼吸机等海洋运动装备。因此,海洋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上游制造产业,甚至下游码头、港口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这种综合性的带动作用,也成为我国近年来重视、强调海洋旅游产业的重要原因。

  此外,海洋旅游也是文化输出的重要抓手,在提升中国形象、促进文明互鉴方面意义重大。尤其在广东、福建等地区,海丝文化通过与旅游的结合,其文化价值得以彰显,近年来在推动海洋文旅融合、经济发展上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精神层面看,自带疗愈功能的海洋旅游可以很好地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滨游、海岛游成为不少人度假、康养的首选。因此,当下的海洋旅游供给也主打休闲,且产品愈发丰富、多元,市场愈发细分,以满足不同群体游客的需求。同时,海洋旅游活动也对国民海洋意识的培育有重要意义。

  南方日报:传统观光旅游和海洋休闲旅游的相同和不同点有哪些?在打造海洋游产品、服务时,如何通过提质增效、融合创新最大化利用资源?

  高俊:传统观光和海洋休闲游,除了产业上的区别,本质差异还在于游客动机。前者强调的是看外部景观,游客往往是认识到“哪里有好看的景色”,从而被吸引前往。海洋休闲游更多是“向内寻”——重点在于目的地能为“我”带来放松、休闲的体验。

  两者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不论是传统观光、还是如今的休闲度假,“观光”这一行动都非常重要。现在流行“打卡”、发朋友圈,本质上是游客仍需要去看、去拍照。如今是社交媒体时代,对年轻人来说,社交媒体分享之后才算是旅游结束。因此,不是“看”不重要,而是我们需要的更多了:除了好看,还要好吃、好玩,提供情绪价值,即消费者需求在升级。

  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在打造海洋旅游产品时,必须紧贴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变化进行客群细分、创新升级。要注意其与传统观光类产品的区别,优化海洋游摆渡交通、观光线路等,凸显其慢、休闲等特征,在拍照打卡外还要提供给消费者更多体验;也要注意到度假旅游市场其实非常多元,年轻人、亲子家庭、中老年等各群体需求不尽相同,在布局海洋休闲游时,也要对应细分市场打造相应产品和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海洋旅游由于资源的相似性,更容易同质化。如何创新发展?我认为三亚是一个优秀案例,其中蜈支洲岛尤为突出。三亚旅游长期以滨海“沙滩+酒店+地产”的模式运营,但如今蜈支洲岛凭借业态更新、主题化推广,已经将海洋运动打造成了自身的独特品牌。再比如山东青岛,也通过挖掘渔业全产业链资源,开发出以海钓为中心的系列亮点产品,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南方日报:作为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在海洋旅游领域具有天然优势。目前广东海洋旅游处于什么阶段?以滨海游、海岛游为代表的资源导向市场,如何进一步提升?

  高俊:广东发展海洋旅游主要有如下几个优势。一是气候,广东身处带,季节性问题相对北方较少,游客体验更舒适,更适宜全年性的海洋旅游产品打造。从资源层面看,广东的海岛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以海陵岛、南澳岛、万山群岛等为代表的海岛游,成为当前广东海洋旅游的潜力板块。

  当然,最重要的优势还在于市场。广东的城市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周边市场消费力尤为突出,兼具重要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这为广东海洋旅游带来了大量机遇。

  当下,广东海洋旅游要进一步提升,关键在“存量”的提质。事实上,如今的优质滨海资源几乎开发殆尽,难以再度制造大的项目增量。因此现在要做的是在现有基础上优化提升服务、产品业态等,以更好契合市场的需要。比如开发海边露营新玩法,或配套升级冲浪、潜水等热门海洋运动项目,不只吸引特定的爱好者、更能起到宣传营销的作用,提升目的地热度,让更多人循着这些标签而来。

  “海洋+科技”也是重要方向。目前来看,海洋旅游与数字科技的结合相对较少,但也出现了海上风车、海洋智能养殖旅游平台等初步形态,包括珠海打造的“九州船说”海洋声光电实景演出,都是海洋旅游未来的创新方向。

  政府也需要做好相关的支持服务。对海洋旅游来说,安全问题尤为关键。首先要保证游玩的安全性,安排好天气预警、周边救援、配套设施,规范游玩区域以避免“野沙滩”“野海”的出现。此外,还可发挥行业协会的效能,通过从业者的相互约束,实现行业自律规范发展、形成良性竞争氛围,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南方日报:今年以来,邮轮产业利好政策频出,广州南沙邮轮母港也于近日复航,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在邮轮、游艇市场上的机遇与挑战?

  高俊:目前,广东邮轮、游艇旅游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已显现出突出优势。从产业角度看,广东的上游制造业经验丰富。比如珠海的游艇制造规模就位居全国第一;在冲浪板等装备的制造方面,广东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为邮轮游艇市场发展带来机遇。广州南沙邮轮母港复航后,目前区域内共有三大邮轮母港(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香港启德邮轮码头),三者优势互补、客源互通,能够使行业更好地“流动”起来。此外,香港、广州及深圳本来就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港口城市的吸引力也能够带动外国游客乘邮轮前来。

  然而,邮轮游艇作为当前国内相对较新的海洋项目,有关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比如游艇租赁的合法化问题。而相对集中的邮轮母港布局,也易引发同质竞争,这要求各港口目的地有效竞合,推出整体化品牌的基础上,在客源地、岸上文旅产品等方面形成错位发展思路。

  邮轮、游艇的主要市场仍在高端消费群体,还未普及到大众消费,因此如何规模化也是一大挑战。只有消费市场起来了,才能更好反哺上游制造、推动我们从技术源头创新,也有望带动港口、码头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因此,如何吸引游客选择江南·体育、消费也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高俊:目前的首要挑战在于消费文化的缺失。邮轮游艇等海洋旅游活动作为舶来品,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西方的海洋文化,但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更多崇尚的是农耕文化,包括在很多神话故事里,海洋都是神秘、深不可测的象征,往往让人不敢亲近。此外,也与东西方特定社会符号相关。比如邮轮,在西方最初是被赋予了贵族的身份色彩,但在我国,并没有体现出这么强的社会属性。

  打造消费文化,我们要从海洋教育方面发力,培养青少年的海洋体育兴趣;也包括政策端,发放海洋旅游相关消费券等,吸引更多人选择、参与。当然,这些消费文化的培育需要耐心和时间。

  其次是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对海洋旅游要建立起更细致的管理标准。要保障该行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从顶层设计上,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政策、管理条例,为从业者、公共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行动参考。在这一点上,要尽可能对潜水、冲浪、摩托艇、游艇等各类项目都进行差异化规范。由于海洋涉及的产业、因素较多,除旅游之外,需要多部门合力统筹、决策,可以通过建立发展委员会等管理体系,对海洋旅游这一细分领域的问题进行处理。

搜索